中國真常唯心佛學思想芻議
25/10/2012 06:08 (GMT+7)
中國佛學的基本原理就是真常唯心論。太虛大師判別大乘佛教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識宗,三法界圓覺宗。在太虛大師的判教前提下,印順法師又提出大乘佛學有三論,一性空唯名論,二虛妄唯識論,三真常唯心論。兩位大師的判別劃分是有一定道理的。
略談莊子無為說與慧能禪宗三無論
──以修養工夫、境界論為主──
23/10/2012 06:34 (GMT+7)
儒、道、佛為中國三大哲學思想。東漢時期印度佛學傳入中國之後,經過與道儒互相吸收、排斥、融和的多層曲折的過程,終於重新創造出中國式佛教。中國佛學和老莊道學的關係特為密切。

理則頓悟  事須漸修──論「禪」的悟修與頓漸
20/10/2012 05:26 (GMT+7)
自宗派産生後,禪修者便隨著自己適應的修行方法,很自然的加入各自所尊的宗派行例。繼而,將所尊的理論思想和修行方法盡其全力加以宣傳。這才使得整個佛教延續到今天,「禪」的悟修與頓漸,便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六祖與《壇經》思想
16/10/2012 08:24 (GMT+7)
《壇經》的內容十分豐富,它不但在達摩所傳《楞伽經》的基礎上,吸收了《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思想,主張"真如緣起"。更廣泛的吸收了《文殊問般若經》、《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十地經論》、《維摩詰經》、《心王經》等諸經的思想,使中國禪宗由真常唯心系而轉向般若性空方向。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
13/10/2012 05:46 (GMT+7)
法藏、元曉和見登在其解釋《大乘起信論》的相關釋論之中,逐步吸收了唯識學的理論來加強生滅門的說明,這是站在如來藏說的立場來收攝唯識學,闡釋了「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架構,從而充實了如來藏說的理論內涵,發揮了中國佛教的心性論的真如隨緣的課題,本文對此一思想進程加以探討。
法眼文益的禪教思想
12/10/2012 06:02 (GMT+7)
法眼宗是禪宗最晚成立的宗派,它的成立回應了禪宗所面臨的新挑戰。禪宗在五代漸成為佛教的主流,但也更加世俗化。法眼文益的師承中,玄沙師備行「頭陀行」重視清修,他並且是位「抱本參禪」的典範,玄沙師備的禪法和臨濟系的禪法,有相當的不同。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28/09/2012 18:13 (GMT+7)
  由於思想的不斷開展,發現業與輪迴有著必然的相關性,學者乃將兩種不同說詞結合起來,說為依業而有輪迴。此說約成立於西元前六百年後至三百年間的奧義書時代。現在所要論究的,就是奧義書的時代,為什麼會有依業而有輪迴的思想出現?
窺基的判教思想
21/09/2012 18:18 (GMT+7)
 「判教」是指對內容和風格多樣的佛典和佛理,加以界 別和會通的工作。判教風氣是在東晉末年,隨著多樣品類的 佛典和佛理紛紛傳入漢土,而開始形成,並在南北朝時期迅 速開展,成為當時中國佛教思想界的主要課題。

從湛然〈十不二門〉論天台思想之發展演變
18/09/2012 20:17 (GMT+7)
 透過十門「不二」來開顯一念三千理具以作為觀法之大體,可言為〈十不二門〉所要論述的核心。換言之,以「不二」直伸一理來顯示《法華玄義》之要旨,此為〈十不二門〉論述之所在。
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
18/09/2012 02:23 (GMT+7)
 佛教能成為一種批判哲學?更明確地說,佛教哲學中國佛教史的發展,主要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前期漢唐和封建社會的后期宋元明清曆史時期進行的。因此,中國佛教曆史與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政治斗爭的關系至為密切。

程頤天理論的建構及其與佛學之因緣
13/09/2012 18:19 (GMT+7)
 文章首先闡明了傳統儒學因拙於形上思辨,已無力招架形上學富足的佛教的攻勢,程頤的天理論便是他攝取佛學的思辨方法重塑儒家倫理的結果。
從分析哲學觀點評述三論宗與康德哲學,天台宗,華嚴宗之異同
04/09/2012 18:23 (GMT+7)
  文中係用分析比較哲學的方法,評述三論宗集大成吉藏大師「中觀論疏」中,闡發龍樹菩薩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四句偈。

淺談中觀思想與淨土的修學
28/08/2012 19:02 (GMT+7)
  中觀思想對淨土法門修習者有如指南針,對于品位之提升更有舉足輕重之影響。
中國真常唯心佛學思想芻議
21/08/2012 19:32 (GMT+7)
 中國佛學真常唯心論的形成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初步是由圓教義理的搆造,后來以頓超直指的實證為完成。中國佛教徒堅信,中國佛教真常唯心論的法脈是源于釋尊的菩提性海。在印度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談常論實的聖教,不過在印度,真常唯心論沒有形成學派,而所謂的印度佛教的真常唯心論,那不過是梵化的佛教而已。

漢魏佛教與何晏玄學關係之探索
21/08/2012 19:23 (GMT+7)
  形成於曹魏正始年間的何晏、王弼貴「無」論哲學,不僅標志著魏晉玄學的誕生,而且完成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潮由宇宙生成論向本體論的歷史轉變,並為爾後佛教思想的大發展掃除了思維障礙。然而,在此之前,大小乘佛教都已傳入中國。
泛論佛陀及中論緣起理事觀與邏輯理事觀
08/08/2012 19:25 (GMT+7)
 本文主在說明,在邏輯中「理」與「事」未必一致,亦如有因則未必有果。但辯證法中無限發展的「一」之理,與佛陀之緣起法,三中論之「空能建立一切法」之空則是一致的。

泛說佛教毗曇學與玄學崇有派
06/08/2012 19:21 (GMT+7)
 小乘毗曇學是比大乘般若學在中國流行的時間更早,影響更深層的一種佛教思潮。它與玄學崇有派在主張種族不變、性分不變的觀點上完全一致,是佛教「形謝神不滅」說的哲學支柱,也為當時的宗法關係和儒家孝道提供了系統的理論說明,因而也成了最具中國佛教特色的學說。
僧肇思想之基礎
03/08/2012 19:20 (GMT+7)
 僧肇為我國東晉佛學名家,出身寒門,以抄書為業,遂因繕寫而遍覽經史典籍。初志好玄微,醉心莊、老,後因讀維摩詰經而出家為僧,廣習大乘經典,兼通經、律、論三藏。

印度中觀學的四句邏輯
16/07/2012 19:24 (GMT+7)
 本文主要研究印度早期中觀學的四句及其否定的意義與作用。作者以為,四句是辯證的性格,被視為到真理的途徑,或有關真理的體認,它有兩方面的作用:教育眾生的作用與區分不同層面真理的作用。
對達摩西來意旨追問的禪文化意義
02/07/2012 18:50 (GMT+7)
 禪宗標明自己是教外別傳,從印度傳到中土來並非是通過典籍的承載,而是以心傳心——禪宗的傳宗是在人與人之間完成的。從印度到中土,禪門推出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菩提達摩。他被尊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