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25/06/2012 19:09 (GMT+7)
 佛教是一種宗教,同時也是一種哲學;中國佛教如華嚴宗、禪宗是一種宗教,同時也是一種極高的哲學,中國佛教的華嚴宗討論了許多哲學問題;
唯識觀行略探─以《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為主
17/06/2012 04:45 (GMT+7)
 觀行,對修持佛法者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觀必依止於定。再透過定中思惟、抉擇所觀的境界之生滅相或是真是妄,而加以對治、破除,可見觀行之重要性。

唯識五義
14/06/2012 08:06 (GMT+7)
傳統上,是把客觀的宇宙攝于心、識。即所謂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此一心,識之概念是未經判別的。因為若是此心直接生起萬法,此心即是超越的主體;若此心經過阿賴耶識而攝取萬法,此心則是經驗之主體。
無念、無分別的探究
14/06/2012 08:05 (GMT+7)
佛法不共世間的之處,在於覺悟諸法實相的般若智慧,或三法印的契入。對於般若的無念、無分別,有些人沒有真正的體會,容易與禪定的無念、無分別混淆,這是許多學佛修行者不容易分辨的,即使具足正信、戒行清淨、禪定嫻熟,若欠缺般若智慧,正見不明,仍然不能離苦、斷煩惱。

論唯識學對般若
14/06/2012 08:04 (GMT+7)
緣起思想和實相論思想是組成佛教教理的二大系統。若依緣起的觀點,則諸法皆是由於種種條件和合而成,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若以實相論觀之,則諸法皆空,都無自性。《掌珍論》雲:“若說緣起,即說空性”
緣起無我與生死輪迴
14/06/2012 08:03 (GMT+7)
緣起無我係佛法不共於世間、外道法的特質所在;而生死輪迴也是佛教徒必備的基本知見。無我與輪迴,如何於矛盾中求得統一?

《十住毘婆沙論》中的無我觀
14/06/2012 08:02 (GMT+7)
有情生死的根本即是我見,要了生死證涅槃,就須空去我見。凡聖的差別,就在執我與無我,凡夫執我,所以六道輪迴不得止息。聖者通達無我我所,故能解脫涅槃。
《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14/06/2012 08:00 (GMT+7)
六祖惠能依據金剛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禪宗修證體系,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六祖壇經》中。因此,本文想依宗寶本《壇經》,談談《壇經》的般若思想。

理性感性與覺性
14/06/2012 07:59 (GMT+7)
 何謂理性、感性、與覺性?理性,指眾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眾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與衝擊,發生內在情緒的變化,導致或苦或樂的感受,純是情感作用。覺性,指眾生本具的佛性,屬於天然的理體,亦是諸法的實性,原本靈明覺照,因名覺性。
禪觀與唯識思想之形成略探
14/06/2012 07:57 (GMT+7)
  本文試從瑜伽行派與阿含所含蘊之禪觀對唯識觀之形成作一探討,然後轉入《深密》之唯識觀與《識論》之五重唯識觀。如是,禪觀對唯識觀與其思想之形成,即可清晰地見其蹤跡。

華嚴境界與中國美學
20/03/2012 06:59 (GMT+7)
華嚴宗哲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哲學思想史以至中國哲學思想史上,都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它的理論「是中國佛教哲學思惟的高峰」,「實質上是佛教哲學的歷史性總結」[註1];它的教義深刻地影響了禪宗,啟迪了宋代理學[註2];它也是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潮最顯著的佛教派別之一[註3]。
有關「惡」之形上論述的比較
──西方哲學、神學與佛教哲學論「惡」之問題(下)
18/01/2012 06:55 (GMT+7)
在萊布尼茲所著的《神義學》一書中,區分出三種惡:「惡可分別以形上學、物理學和道德等角度看,形上學的惡祇是不完美,物理的惡在於遭苦難,而道德惡則是罪。」

有關「惡」之形上論述的比較
──西方哲學、神學與佛教哲學論「惡」之問題(上)
18/01/2012 06:53 (GMT+7)
「惡」(evil)與「善」(good),在東西方哲學與宗教中,都是重要的問題,有從倫理學的角度討論之,有的則從形上學的範疇溯其根源。本文主要從形上學的角度,討論「惡」(evil)的本質、根源或起始等問題,以及依此而出現的相關爭議。
心性論——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的主要契合點
14/12/2011 06:40 (GMT+7)
中國佛教心性論是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思想旨趣最為契合之點,也是中國佛教理論的核心內容,在中國佛教哲學思想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本文著重就形成這種契合的文化根據和歷史根據作一縱向橫向結合的論述,以求教于方家。

「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
11/11/2011 05:22 (GMT+7)
「即」的梵文是"yad...tad"或"eva",引申義是「不異」(naprthak)的意思,即「沒有分別」。這相當于英文的"no difference"(沒有差別)。
太虛大師與佛教美學
21/09/2011 06:31 (GMT+7)
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倡導的佛教革新運動及其「人間佛教」,以其獨特的個性而受到人們的關注。他對「人間佛教」有過系統而周密的論述,他在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時,曾就佛教美學問題作過專題論述。他是中國近代美學史和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直接就佛教美學問題發表意見的高僧。

六朝佛家美學--以宗炳暢神說為中心的研究
12/09/2011 05:41 (GMT+7)
宗炳是慧遠的士俗弟子, 因仰慕欽敬而與慧遠遊,他入廬山追隨        慧遠,終生不離乃師,慧遠死後,為他立碑誌銘者亦是宗炳。 宗炳善        琴樂、好遊山水,屬於藝術氣質的人物,但事師至終, 可見其信奉之        忠誠,宗炳在劉宋時參加了一場形神論爭,著有《明佛論》; 也繼承        了慧遠「形盡神不滅」的思想, 因此,其美學思想也受到慧遠全面的        影響,該屬合理的推測。 劉綱紀先生認為宗炳在三方面闡發了慧遠的        思想:
朱子理學與佛學
12/08/2011 06:14 (GMT+7)
朱子之學體大思精,其思想遠紹孔孟,近綜周張二程,旁攬二氏(佛道),而卓成一家,可謂集理學之大成。朱子自謂早年嘗留心于佛,「出入于佛老者十餘年」,且嘗「師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其師友輩鮮不沾被于佛,其熏習漸染者,不可謂不深矣。朱子理學與佛學之關係,就心性問題上論,可分下列諸端。

當和尚遇到鑽石: 第35節 死亡冥想(1)
09/08/2011 05:39 (GMT+7)
當我們面對雪萊的死訊,面對一個多年來長伴左右、共同分享喜樂哀愁的人已不在人世的事實,我們第一次用一個已經離世的人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工作生涯。不可避免地,我們開始自問,這一切是否值得。
當和尚遇到鑽石-第30節 圓圈日的寂靜(1)
08/08/2011 07:03 (GMT+7)
你記得在第十章,我們購買了一萬克拉的鑽石,幾乎使公司破產的故事嗎?那個故事的要點在於如何成功地處理來自老板毫不留情的批評與指責。在被怒斥的頭幾秒鍾,如何平息憤怒與挫折,甚至在他們有時間形成之前,即平息憤怒與挫折。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