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最新文章
禪鑰3
»
星雲禪話2 -- 沒時間老1
»
因果報應錄5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九課
»
禪鑰2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2
»
因果報應錄4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八課
»
禪鑰1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1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佛學研究
從天台「六即」行位之開立看頓悟與漸修的關係
12/11/2011 05:23 (GMT+7)
本文圍繞著「頓悟」與「漸修」的關係問題,對天台「六即」義作了集中考察。筆者認爲,天台宗雖向以修習圓頓止觀而著稱,但從其「六即」行位的開立來看,圓頓止觀的修習並不是沒有階次的。
論聲明與修行的關係--佛教音樂之道
15/11/2011 05:45 (GMT+7)
佛教之樂道大都與修證有關,佛教把通聲音與明中陰視為小悟。實際上真通聲音實相,即可證悟大覺。弘法大師《聲字實相義》曰:“夫如來說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塵其體,六塵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
道教與密教
19/11/2011 07:45 (GMT+7)
最近一個時期來,中外學術界對東方的兩大宗教──密教與道教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參加討論的不僅有宗教學者、佛教或印度教研究家,而且還有不少的化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等。
晚唐五代敦煌僧人飲食戒律初探──以「不食肉戒」為中心
22/11/2011 05:36 (GMT+7)
由於特殊的歷史等原因,相對中原僧人而言,晚唐五代敦煌僧人對飲食戒律有一定的變通,僧人可以在公開場合飲酒。而是否遵守不食肉這條戒律,學界意見頗不一致。
再談「浮屠」與「佛」
28/11/2011 05:39 (GMT+7)
1947年,我寫過一篇文章:《浮屠與佛》[1],主要是論證中國最古佛典翻譯中的「佛」字,不是直接從梵文 Buddha,而是間接通過吐火羅文 A(焉耆文) pät 和 B(龜茲文)的 pud,pūd 譯過來的。一個字的音譯,看來是小事一樁,無關宏旨,實則與佛教傳入中國的途徑和時間有關,決不可等閒視之。
《菩提道次第廣論》探源
02/12/2011 07:01 (GMT+7)
西藏佛教自唐朝初年開始傳入,印度靜命論師,蓮花生大士入藏宏法,建成立桑耶寺,乃立定根基,至墀松得贊王(742-797年)時達到全盛。後經朗達瑪滅法(841年),正法沉寂了100餘年。至北宋初年,阿底峽尊者(982-1054年),仁卿桑布(958-1055年)等印、藏大德,對藏地佛教進行全面復興,建立了薩迦、迦舉、迦當等諸多教派。
「護法––玄奘」一系與真諦一系唯識學的「聞熏習」理論的思想意涵之探討
05/12/2011 05:59 (GMT+7)
佛教的意識哲學–唯識學的「聞熏習」理論到底隱含了怎樣的文化學習或社會學習的理論呢?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論《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
06/12/2011 06:27 (GMT+7)
「一心二門」作為《大乘起信論》的綱骨,是《大乘起信論》(以下簡稱《起信》)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要理解它,關鍵是弄清楚「一心」與「二門」的關係以及「二門」之間的關係。本文認為,《起信》所說的「一心二門」,不僅是指「一心」具「二門」、「一心」開出「二門」,而且是指「二門」具於「一心」,收攝於「一心」。
漫談淨土與禪
08/12/2011 06:33 (GMT+7)
淨土宗一向被人們認作「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普通法門,而禪宗則是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上乘法門教化於世。其實,普通和上乘只是迎合眾生的不同根器而方便施設,絕對不是以教門的優劣來分別。
論念佛的淨心意義
09/12/2011 05:55 (GMT+7)
從原始佛教中歸依三寶而念佛、念法、念僧,(主要是念本師釋迦世尊)後因佛為憐憫眾生為之說他方淨土,當然必須由信願行而達。所以佛弟子根據大乘經典又開出以念他方佛並求生他方佛國淨土的淨土念佛法門。
試析數息法中的「六妙門」
15/12/2011 06:58 (GMT+7)
本文檢討了佛教界流行的禪法之一––數息法,重點放 在智者大師所稱的「六妙門」上。藉由檢視現存各種記載數 息法的文獻,包括早期佛教的經典、律藏,以及後世的禪經 、論書等(現代人的著作暫不討論),發現了「六妙門」傳 承演變的情形。
關於《中觀論頌》各品結頌的性質 ── 以第十八品為中心的一個探究
18/12/2011 07:41 (GMT+7)
《中觀論頌》的傳統註解家與古來的研究學者幾乎皆一致肯認龍樹的哲學思想與般若經典之間有著相當深厚的淵源。近代某些學者則更指出龍樹的《中觀論頌》乃在抉發阿含聖典的真義。在普遍順著阿含或般若經思想來解讀《中觀論頌》的同時,丹麥籍學者 C. Lindtner提出了另一個新的理解路向。
《道次第》中的菩提心
20/12/2011 07:16 (GMT+7)
道次第》建構的修學體系,重點為上士道。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皆可視為上士道的前行。根據這一點,我對全論內容作了梳理,發現幾乎所有法門的修學都貫穿著菩提心。所以,學習《道次第》,須圍繞菩提心展開。
《寶如來經》和《菩薩十住經》譯者略考
22/12/2011 06:38 (GMT+7)
本文要探討祇多蜜是否確實曾經翻譯《寶如來 [ 三昧] 經》和《菩薩十住經》。透過檢視十部經錄––從現存最古的《出三藏記集》到作為刻藏依據的《開元釋教錄》中此經譯者的記載,從經錄記錄的異同和變化來發掘問題產生的 端倪,並考證、推論其可能事實。
頓悟漸修與魚兔筌蹄
30/12/2011 07:31 (GMT+7)
本文著重分析了頓悟的修行觀在中土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作者考察了頓悟成佛說發展的歷史,分析了這種修行方法的基本特徵為:不容階級、直觀會意。其理論基礎為本體、本性之學,即認為「理不可分,心性為一」。漸修論在中土佛教修行觀中居次要地位。
明成祖對佛教的政治利用
04/01/2012 07:00 (GMT+7)
明成祖(1403-1424在位)自發動「靖難之變」;以武力奪取侄兒建文帝(1399-1403在位)的寶座而後,大抵自知得位不正,故除了殘酷地鎮壓異己之外,更想盡辦法宣傳自己是名正言順,天意所歸的大明帝國纘統者。成祖所使用的宣傳手法之中,有一項是利用華人普遍信仰佛教,而借助於這一宗教來暗示自己是獲得佛陀靈祐的真命天子。
唐代彌勒信仰與政治關係的一側面 ─唐朝皇室對彌勒信仰的態度─
05/01/2012 07:46 (GMT+7)
彌勒信抑所以會與政治發生密切關係,主要在於彌勒將繼釋迦之後降生人間成佛,擁有未來佛(新佛)的特殊地位。利用這個特點,可使政治上的纂位奪權獲得正統化的藉口,以謀取得新統治者的地位,武則天的革唐為便是最有名的例子。
當前東亞佛教的復興情況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06/01/2012 08:45 (GMT+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佛教日益成為東亞諸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推動力量。日本、韓國的佛教為了適應戰後的變化都作了自我的調整,提出了「世俗化(人間化)、現代化和科學化(理性化)」的道路,並從教義、組織、儀式和宗教行事等方面,都作了一系列的、深入的改革,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改革。
從客體關係理論初探大乘菩薩行之主客與人我關係
09/01/2012 08:30 (GMT+7)
客體關係理論主要在注意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強調個體和他人形成關係的方式。理論認為,每個人的外在世界,甚至是表現於外的種種行為,一部分反映了內在世界,而同時,外在世界所呈現及反應出來的則進入到我們的內在經驗中,並產生了改變與影響。
論阿富汗新發現的佉盧文佛教經卷
10/01/2012 06:50 (GMT+7)
本文根據新出版的《來自乾陀羅的古代佛教經卷》一書,介紹在阿富汗新近出土的一批佉盧文寫卷佛經,並對其中一些內容和有關的問題提出個人的看法。
熱門:
關於念佛與禪以及念佛禪
(01/07/12)
從現代性看「人間佛教」 ──以問題為中心的論綱
(28/02/10)
佛教與心理學
(21/02/10)
評William R. LaFleur, Liquid Life: Abortion and Buddhism in Japan
(08/02/10)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08/02/10)
佛教的性教育觀初探
(08/02/10)
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
(08/02/10)
已發布文章:
佛法翻譯與性別歧視 ─招禍取咎,無不自己
(11/01/12)
切莫誤解佛教
(16/01/12)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十一探[1]
(21/01/12)
《開寶藏》研究
(27/01/12)
民國早期顯密佛教衝突的探討
(29/01/12)
修行中的魔事問題
(31/01/12)
佛教的慈悲主義
(02/02/12)
中國禪宗初創期的念佛論
(04/02/12)
中觀「無自性」的探究
(05/02/12)
五位修行和五重唯識
(07/02/12)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