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最新文章
禪鑰3
»
星雲禪話2 -- 沒時間老1
»
因果報應錄5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九課
»
禪鑰2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2
»
因果報應錄4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八課
»
禪鑰1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1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佛學研究
六祖壇經的思想
30/05/2012 19:39 (GMT+7)
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實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壇經中引用。《金剛般若經》者凡五見,引用《文殊說般若經》者一處。其目的是在證明相無而性有,強調本心及本性實在。所引般若經典,乃在取其作為修證的觀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
略論笈多譯《金剛經》的性質及其研究價值
04/06/2012 18:59 (GMT+7)
學術界一般認為,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是個直譯本,為其早期 的譯著;而見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的譯文,雖然不是全譯,但譯文相對流暢,是他 後期的譯著。這樣的意見背後,是不是暗含有兩個譯本的不同,與其來華的時間有關,也就 是說直譯本是其來華初期不諳漢語,不瞭解譯經方法的產物這樣的意思呢?
禪觀與唯識思想之形成略探
07/06/2012 20:31 (GMT+7)
本文試從瑜伽行派與阿含所含蘊之禪觀對唯識觀之形成作一探討,然後轉入《深密》之唯識觀與《識論》之五重唯識觀。如是,禪觀對唯識觀與其思想之形成,即可清晰地見其蹤跡。
禪風如何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禪?
10/06/2012 06:09 (GMT+7)
北宋初期有臨濟宗人,其後又有雲門宗人和曹洞宗人,都先後採用偈頌(詩歌)等體裁,從文字上追求禪意,出現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禪的變化。其中,臨濟和曹洞兩家最為興盛,兩家的家風又各有不同,臨濟尚機鋒峻峭,曹洞主知見穩實;臨濟重直截自然,曹洞貴宛轉周旋。
試論《俱舍論》在佛教思想史中之價值
12/06/2012 20:48 (GMT+7)
《俱舍論》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被譽為「聰明論」,或「以理為宗」的。本論也一直受到後代特別之尊重。
錯誤的無我見
15/06/2012 21:06 (GMT+7)
佛教以三法印為要津,而三法印又以"無我"印為核心。印順導師在《佛法慨論》中說道:諸法,通于有為與無為。
《中觀論頌‧24.7》在解讀上的幾個問題
19/06/2012 19:04 (GMT+7)
中觀學派(Mādhyamika)的「空性」(śūnyatā)概念,自古以來便是教內外各方學者彼此對論的焦點,而在近代中觀哲學的研究領域裡,此一概念更是激起了種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理解與詮釋。古往今來這種聚訟紛紜的情形,在在都顯示了此一概念在理解上的爭議性。
楞伽經概說
28/06/2012 19:01 (GMT+7)
四卷本《楞伽經》具足稱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屬於大乘三系中綜合了「虛妄唯識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經典,亦即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
談慧能《壇經》的禪學奧秘
28/06/2012 19:06 (GMT+7)
慧能被稱為是禪宗六祖,他的禪學理論是佛學中國化和中國禪宗走向成熟的標誌,他的禪學理論同時也是佛學理論上的巨大變革,他的禪學思想是中國唐以後佛學思想的基本理論基礎,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淨明誨
29/06/2012 18:45 (GMT+7)
我們學佛,無論目的是想獨善其身,作個自了漢;抑或是想兼善天下,實行菩薩道,自利利他;都可以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選擇一科自己喜歡而又適合個性的,作一門深入的修持。唯獨是戒、定、慧三科,是學佛必修的課程,一定要受持,而且是要終身受持。
關於念佛與禪以及念佛禪
01/07/2012 20:32 (GMT+7)
在有些人的眼裡,念佛是淨土法門,禪是禪門功夫,兩者似乎是分離的。其實,從佛教來說,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各各相通的,都是證悟佛道的不同方便,只是隨順眾生,施化設教有所不同而已。
延壽的戒律思想初探
04/07/2012 19:06 (GMT+7)
現代研究延壽的學者,有的討論他的傳記或著作,有的著重於禪淨合一,或宗、教體系。據筆者所知,他戒律思想似乎尚未受到學者們的注意。本文擬就這一方面,作一嘗試。
"天住"探考----阿彌陀經三種版本的對比
09/07/2012 19:33 (GMT+7)
在淨土宗根本經典《阿彌陀經》的漢譯本中,現存的有兩種不同的譯本,一個是姚秦鳩摩羅什譯的《佛說阿彌陀經》,另一種是唐玄奘所譯《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近人夏蓮居居士發心將兩種譯本加以會集,形成第三種會集本。筆者在對這三種版本進行對照分析之后,發現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僧肇思想辯證 —《肇論》與道、玄關係的再審查
13/07/2012 19:48 (GMT+7)
關於僧肇與中國傳統道家和玄學的關係,一直是佛學界有關僧肇思想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學術界通行的觀點,幾乎以「同質化」的觀念,把僧肇思想看成道、玄化思想的產物。本文的主要工作,即通過重新理解和勘辨僧肇思想中的中心觀念,以期說明僧肇之論與道、玄思想並不同屬一個同質性的體系。
唯識三系之研究
18/07/2012 19:52 (GMT+7)
唯識思想雖由彌勒,而無著,而世親,嫡嫡相傳,其實,此三人的思想各異其趣,毋寧說,其思想之差距甚大。本論文特對此問題加以闡述,把唯識三大家的思想體系拉到同一水平線上,使其平分秋色。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27/07/2012 19:17 (GMT+7)
《大乘起信論》的研究在二十世紀佛學中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正是有了對它的爭論,掀起了當代中國佛學研究的首次高潮,並且一直影響了後來的佛學研究。本文即對百年來的這方面研究作一些粗淺的介紹與綜述,不足之處,歡迎方家補足。
於馬祖處小窺禪宗思想、禪風發展
30/07/2012 19:14 (GMT+7)
西元初佛教傳入中國後,印度佛法在與中國傳統本土文化歷經持久的碰撞中,逐漸完成了佛學中國化的進程。其中,中國禪宗的產生、發展、興盛尤其具有代表性。唐朝馬祖道一禪師在中國禪的轉化過程中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智者之圓教義及其形成之探討
01/08/2012 19:18 (GMT+7)
論到智者之圓教不得不先提到「性具」、「性惡」兩個概念。
以佛法研究佛法
03/08/2012 19:09 (GMT+7)
“佛法”,“佛法”,我們經常的在說着,寫着,假如離開佛法的立場,本着與生俱來的俗知俗見,引用一些世學的知見,拿來衡量佛法,研究佛法,這還成什么話?還能不東倒西歪、非驢非馬嗎?“以佛法來研究佛法”,這是必要的,萬分的必要!然而,什么叫“以佛法來研究佛法”?
宗密著「道俗酬答文集」的研究
06/08/2012 19:24 (GMT+7)
被尊為法界宗五祖,兼通禪宗的佛教思想家,圭峰大師宗密(七八○──八四一)對中國佛學及思想史的貢獻,隨著近年來的學術研究、意義越來越顯得重要。他對禪宗教理和歷史的理解和分析,早為中外學人所重視;他的佛學修養、哲學概念系統,以及對中國傳統思想的批判,都漸漸為學術界所注意。
熱門:
關於念佛與禪以及念佛禪
(01/07/12)
從現代性看「人間佛教」 ──以問題為中心的論綱
(28/02/10)
佛教與心理學
(21/02/10)
評William R. LaFleur, Liquid Life: Abortion and Buddhism in Japan
(08/02/10)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08/02/10)
佛教的性教育觀初探
(08/02/10)
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
(08/02/10)
已發布文章:
小乘實有論或大乘實相論? ──分析明末三大師的〈物不遷論〉解釋立場
(08/08/12)
《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
(10/08/12)
從大智度論所引的文獻探討四悉檀
(16/08/12)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18/08/12)
漢譯<健挐驃訶>中仙人名試析
(21/08/12)
從<中論>與<瑜伽師地論>檢視(阿含)空義的教說 -----以<第一義空經>,<大空法經>為主
(23/08/12)
看話禪之研究
(25/08/12)
漢魏兩晉時期 中國佛教對禪修次第的認識 ──以《安般守意經》之注疏為中心的考察
(27/08/12)
五戒八戒學處
(31/08/12)
玄奘大師在印度境內遊學與善財童子 參學有關地理,路線,及其意義之探討
(03/09/12)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