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答疑
20/12/2013 06:55 (GMT+7)
 問:聽了這次講座後,對佛教有了新認識。但我的困惑是,為什麼在非佛教人士看來,佛學那麼深奧?您覺得,是什麼妨礙了我們對這種簡單理論的理解?
信佛必須皈依嗎
18/12/2013 07:00 (GMT+7)
答:想成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須皈依的。正如入黨需要宣誓,入學需要註冊那樣,由此才能獲得合法身分。皈依還有特定儀式,須經三寶證明方可。信佛而未皈依,就不能算作佛弟子。

定慧法音
16/12/2013 06:56 (GMT+7)
問:佛經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   答:功德,也是一種利益。那麼,可否帶著功利心修行呢?對於凡夫來說,若沒有任何利益,恐怕無人願意修行。所以,修任何法門前應明確: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利益?
受持《心經》有何功德
13/12/2013 07:00 (GMT+7)
答:很多人讀誦《心經》,是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但這並非受持《心經》最重要的功用。《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思是以大智慧到達彼岸。

京城論道
11/12/2013 07:11 (GMT+7)
 問:瞭解佛菩薩的功德和修行有什麼關係? 答: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這就必須對三寶,尤其是佛陀生起信心。加深對佛菩薩功德的瞭解,又是引發信心的重要前提。對於佛弟子而言,佛為修學榜樣,法為實踐方法,僧(善知識)為修學嚮導。
作為佛弟子遇到戰爭該怎麼辦
09/12/2013 07:09 (GMT+7)
答:從聲聞乘戒律來說,受了戒的佛弟子絕對是不能殺生的,不管是出於什麼理由,哪怕是為了保衛國家也不行。而從菩薩乘的角度來說,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

佛教怎麼看待其他宗教
06/12/2013 07:15 (GMT+7)
答: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都有各自存在的意義,也能對改善人心和安定社會發揮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否定這些宗教的價值,應當彼此尊重。當然,從教義上說,佛教更為圓滿、究竟。
佛法是如何判斷是非的
04/12/2013 08:38 (GMT+7)
答:佛法中,“是”就是真實、正確的;“非”,則是顛倒、錯誤的。如果這一認識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實的,“是”的。如果這一認識不符合客觀事實,是出於我們的想當然,以黑為白,指鹿為馬,那它就是錯誤的,“非”的。

成佛比為百姓謀利的功德大嗎
02/12/2013 06:27 (GMT+7)
成佛,正是建立在利益眾生的基礎上。只有利益眾生,才能積累成佛的福德資糧。《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執
29/11/2013 06:44 (GMT+7)
情的產生須有具體物件,若不接觸引發情執的因緣,就不會由此導致情感執著。即使過去生中積累了一些宿緣,若能以戒律嚴加防範、守護,緣也不易成熟。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27/11/2013 07:18 (GMT+7)
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關於五戒、八戒的內容,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這兩部分講得比較清楚,可以作為參考。
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西園夜話”答疑
25/11/2013 20:35 (GMT+7)
 問:生活中如何運用般若正觀?    答:首先要獲得般若正見。這兩天所說的“《心經》的般若正觀”,正是幫助我們從緣起的角度看待世間。

心靈啟示錄
22/11/2013 07:35 (GMT+7)
問:學佛與未學佛,生活觀念有很大差別,甚至會出現一些矛盾。怎樣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   答:學佛和未學佛,生活觀念和方式確有不同。這種不同,是否就意味著衝突呢?其實未必。
天童寺講座問答
20/11/2013 07:21 (GMT+7)
 問:怎樣選擇善知識?怎樣確定善知識是真修行? 答:《菩提道次第論》講到,合格的善知識應當具備十個條件。但現在這個時代,要遇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識希望渺茫,這就可以退而求其次。

六道輪回的主體是什麼
18/11/2013 07:42 (GMT+7)
一般宗教都認為,生命有一個主體。而佛教不講靈魂,不講神我。所以在這一問題上,往往會使人產生很大的困惑:既然“無我”,又是什麼使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六道?佛法認為,生命就像流水一樣。
什麼是魔障顯現,怎樣對治
15/11/2013 06:52 (GMT+7)
魔的範圍非常廣泛。從佛教觀點來看,主要有煩惱魔、生死魔、天魔、五蘊魔。而從廣義上說,凡是障礙解脫修行的一切違緣都屬於魔障。

什麼是貪、嗔、癡
13/11/2013 07:14 (GMT+7)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產生貪念。貪的表現形式很多,吝嗇就是其中之一,貪財的人,不但捨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捨不得自己享用。
什麼是明心見性
11/11/2013 07:14 (GMT+7)
 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所見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狀態。通常,我們都處在思維狀態中,一念接著一念。當思維尚未形成,念頭尚未產生時,心是什麼狀態?禪宗所要追尋的,就是心的源頭。

什麼是因緣
08/11/2013 06:47 (GMT+7)
佛法講因緣,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中,有疏的因緣,也有親的因緣。以哲學概念解釋,就是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主要條件為因,次要條件為緣。
什麼是“般若”
06/11/2013 06:54 (GMT+7)
般若是梵語,和漢語中智慧的含義相當。古德之所以不譯為智慧,而採用音譯,是因中國文化中的“智慧”一詞,不足以充分體現般若的內涵。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